寶寶不停撓耳朵,竟是因為得了這種?。?/p
當家長看到寶寶撓耳朵時,一般都不會太在意,覺得可能只是寶寶耳朵癢了。偶爾撓耳朵是正?,F象,但如果寶寶不停地撓耳朵,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得了中耳炎的表現!
認識病因:了解寶寶易患中耳炎的原因
在中耳腔內,有一條細管子通往鼻咽部,被稱為咽鼓管。當咽鼓管軟骨處于負壓狀態(tài)時,管壁塌陷導致咽鼓管堵塞,中耳壓力改變,出現耳膜充血、腫脹,形成粘液并滋生病菌。再加上兒童的咽鼓管直徑短、寬且直,呈水平位,更容易出現咽鼓管功能障礙,引發(fā)中耳炎。
對于寶寶來說,中耳炎經常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感冒引起鼻咽黏膜腫脹,寶寶的免疫防御和抗病菌能力降低,鼻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且上呼吸道感染也會導致咽鼓管功能障礙。同理,鼻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誘因之一。此外,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也有可能增加寶寶患上中耳炎的風險,比如平躺喂奶,乳汁可經咽鼓管流入中耳,呈逆行性感染;給寶寶掏挖耳朵時不小心損傷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感染,可能蔓延到中耳;擤鼻涕用力太猛也很容易致使病菌進入中耳。
學會判斷:掌握患中耳炎的六大表現
中耳炎可以分為化膿性中耳炎和非化膿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耳朵流膿有異味,比較好判斷,但分泌性中耳炎常因癥狀不夠顯著易被家長忽視。如果出現以下六大表現,家長就應該考慮寶寶患上中耳炎的可能:
撓耳朵:如果寶寶不停地撓耳朵,仔細查找原因,不可掉以輕心。
發(fā)燒:寶寶連續(xù)3天發(fā)燒37.5℃以上,吃了退燒藥卻不見效,應盡快去醫(yī)院檢查。
搖頭:當寶寶躁動不安,不時搖頭時,應考慮是否是耳朵不舒服。
哭鬧:寶寶哭鬧不止,夜里也無法安睡,可能是耳朵不適的表現。
耳朵積水:寶寶耳朵有黃色分泌物流出,應帶去看醫(yī)生。
聽力不好:鼓膜滲出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媽媽發(fā)現寶寶聽力遲鈍,對外界聲音反應不靈敏,應盡快帶去耳鼻喉科檢查。
防治有道:徹底與中耳炎說“再見”
1、預防為重--增強機體抵抗力
上呼吸道感染是引發(fā)寶寶中耳炎最常見的誘因,所以預防中耳炎的重點是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身體抗病能力。一方面,可以讓寶寶多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并保證充足睡眠。另一方面,保證寶寶每日攝入增強抵抗力的關鍵營養(yǎng)素--維生素AD。維生素A有助于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增強皮膚、鼻腔粘膜和呼吸道粘膜等組織對病毒細菌的防御能力,還能增加身體免疫細胞活性和抗體合成,對于提升抵抗力十分關鍵。而維生素D缺乏會使免疫系統(tǒng)殺傷T細胞在對抗感染時沒有足夠的戰(zhàn)斗力。因此,我國兒保醫(yī)生建議每天1粒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AD同補不僅能提升抵抗力,預防呼吸道疾病,從源頭切斷患上中耳炎的可能,并且能促進寶寶骨骼發(fā)育、維護視覺發(fā)育以及預防缺鐵性貧血。
2、科學應對--早發(fā)現早治療
如果媽媽發(fā)現寶寶得了中耳炎,應及時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不能自行用消炎藥給寶寶治療,以免出現其他問題。藥物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和中耳腔內膿液,同時還應注意改善和保持鼻腔和咽鼓管的暢通。中耳炎治療及時是可以痊愈的,但如果耽誤了治療,不僅影響聽力,還會向周圍器官感染,造成嚴重后果。
此外,家長最好不要讓寶寶平躺喝奶,吃奶時頭部要高于胃的水平,可以防止咽鼓管被堵塞。人工喂養(yǎng)時不要過多過急,以免發(fā)生吐奶和嗆咳事件。并要及時調整睡姿,讓寶寶習慣仰臥或側臥,增加睡覺時的吞咽動作,促進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以及感染的危險。最好不要對于寶寶的耳屎犯“強迫癥”,而且在給寶寶擤鼻涕時注意不要用力過猛。
中耳炎看似可怕,但只要媽媽們細心觀察,日常注意鍛煉身體、補充維生素AD來增強寶寶的身體抵抗力,并且早發(fā)現早確定早治療,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