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獻給孩子的檢討書

  1-1本想成為不一樣的媽媽

  媽媽與子女溝通感情是家庭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溝通并沒有達到令雙方都滿意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媽媽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媽媽。在沒有相互理解的前提下進行的溝通,即便進行的次數(shù)再多,對增進感情也益處不大。

  有時媽媽會驚訝于自己怎么能向孩子吼出那么大的聲音——兒時從自己媽媽那聽到的可怕的聲音,現(xiàn)在竟然從自己口中發(fā)出,這是不是很讓人費解?在孩子那因為驚嚇而惴惴不安的小臉上,你是否仿佛看到了自己兒時的神情?兒時的你是否也曾因為沒有被媽媽理解而傷心難過,并且發(fā)誓以后絕對不會當這樣的媽媽?但是當自己成為媽媽之后,為什么卻要重復做那些不對的事情,讓兒女也有如自己一樣的經(jīng)歷呢?

  一個炎熱的夏日,我在地鐵上看到兩對母女。兩位年輕的媽媽各自帶著自己三歲左右的女兒坐在座位上。一個女孩穿著褲子,另一個女孩穿著裙子,在這樣炎熱的夏天,穿裙子是最好不過的了。我注意到,那個穿裙子的女孩的媽媽十分在意孩子的坐姿。地鐵上的座椅是按照大人的身材制作的,這么小的孩子坐在上面,雙腳無法著地,要把雙腿并在一起很費勁。而她的媽媽卻不停地命令她把雙腿并在一起,為此女孩的臉憋得通紅。這位媽媽或許是怕女兒的內(nèi)衣外露吧。但是我想或許在她小時候也被母親逼著做過同樣的事情吧。

  很多來咨詢的女性在講述自己的傷心事時并不能完全放開地哭泣,她們都在拼命抑制眼淚。后來我了解到,她們小時候都被媽媽禁止過哭泣。很多媽媽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哭,盡管孩子在那一刻可能是真的很傷心。

  媽媽為了孩子確實付出了很多:在孩子感到饑餓前就準備好食物、在孩子困倦的時候哄他睡覺,及時為他更換尿布。殊不知,這種付出卻剝奪了孩子體會饑餓、倦意、濕透的機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會習慣聽從媽媽的安排,是媽媽眼中“溫順的孩子”,可事實是他沒有得到那些本該獲得的表達情感的機會。

  有些媽媽總是想制止孩子的哭泣,她們往往會用生氣的表情或者發(fā)出很大的聲音來讓孩子停止哭聲。但是這樣借助外力強制孩子停止哭泣,只會讓他開始否定自己原本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服從于外部的力量、抑制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

  在家聽媽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社會中聽權(quán)威者的話,這是正確的引導嗎?其實這只會削弱孩子獨立思考、認真判斷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之后,仍然習慣于照本宣科或“臣服”于權(quán)威,而不能夠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再者,如果媽媽只是一味地將愛傳遞給孩子,孩子也只是單純地去接收,那么即使媽媽再怎么強調(diào)自己對孩子有多么好,對孩子的愛有多么深,這份愛也是不完美的,因為這份愛缺少了互動。缺少互動的愛雖然沒有惡意,但有時卻會默默轉(zhuǎn)化為傷害孩子的“毒藥”。

  媽媽應該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聆聽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在孩子的哭泣聲中找到他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愿。而不是僅僅粗暴地阻止他的行為,簡單地命令他去做事,因為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標準和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只有我們能夠理解并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孩子才能真正地了解并且信賴他所在的環(huán)境,才能更加自信地表現(xiàn)自己。日后,他才會敢于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成為和我們不一樣的父母。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