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育兒網?>? 特殊兒童 > 學習障礙 > 病因

孩子的學校恐懼從何而來

本文Tag標簽:學校恐懼??

 文理分科引發(fā)的困擾

  小夏已經是17歲的大姑娘了,可是在見到生人的時候,她依舊不敢大聲說話。好不容易和一個班級里面的同學混熟識了,現(xiàn)在面臨著文理分科的困擾。吳小夏暗自感嘆,自己又要面對一個個陌生人了。

  長這么大,小夏大病小病就沒有得過幾回,甚至連感冒發(fā)燒都很少見。然而,她自小就害羞,見到生人總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什么好。嚴重的時候,她心里還總是想著自己應該怎么樣趕緊逃走。年齡還小時,父母也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且小夏又是女孩子,父母們傳統(tǒng)的價值觀認為女孩子害羞一點也沒有什么錯。

  然而,等她終有一天離開父母的懷抱進入了住宿高中之后,小夏才意識到,自己的害羞給自己造成的障礙有多么大。剛被分入一個新班級的時候,小夏從來不和人主動講話,有時候被對方追問自己的情況時,她的眼睛總是盯著腳尖,像是做了虧心事一樣,臉色發(fā)紅,小夏自己都能感覺到兩個臉頰如同火爐一樣燙。有時候,老師點名讓她在全班同學面前背誦課文,小夏就會心怦怦直跳,渾身都冒起雞皮疙瘩,兩腿開始抖個不停。

  從來不主動和別人接觸的小夏,在同學們看來她完全是個“怪人”。而且,因為受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影響,小夏也從來不敢和男生說話。只要她的座位旁邊出現(xiàn)了男生,小夏就會緊張地看不下去書。小夏極少去公共場所,甚至連打車回家都成為她的禁忌。

  現(xiàn)在,學校要文理分科,又將重新進入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小夏突然間覺得自己像是被逼上了絕路。

  案例剖析

  恐懼癥,是指患者所害怕的事物或者處境是外在的,盡管當時對患者構不成威脅,但他卻極力回避這樣的處境。盡管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發(fā)作。

  案例中的小夏,患的就是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多在17~30歲期間發(fā)病,主要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不愿社交,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

  關于各種不同恐懼癥的成因,雖然現(xiàn)如今并沒有明確的定論,遺傳因素,是恐懼癥發(fā)生的一種可能性。在各種社會生活中,各種生活壓力也都有可能促進恐懼癥的發(fā)生。而針對同一個事件,能夠患上恐懼癥還和某個人的個人性格特點有關聯(lián)。容易患恐懼癥的孩子,往往性格偏內向,比較敏感,比起其他人來更加容易緊張和不自信,悲觀的情緒使其凡事都喜歡往壞處想,從而增加恐懼度。

  任何人對恐懼癥都不是完全免疫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怕一些東西,只是恐懼的程度不同而已。但這樣的恐懼并沒有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而恐懼癥患者出現(xiàn)的恐懼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學習和工作。

  一般來說,恐懼癥患者都有如下生理癥狀:

  心悸、心臟劇跳或心率加快,出汗,震顫或發(fā)抖,口干;

  呼吸困難、窒息感,胸痛或不適,惡心或腹部難受;

  頭昏或感覺要暈倒、站立不穩(wěn)或頭重腳輕,感到物體不真實或感到自身疏遠或“不是真的在這兒”,害怕會死、失控、發(fā)瘋或昏倒。

  燥熱潮紅或寒戰(zhàn),針刺、麻木感。

  同時,恐懼癥發(fā)生的時候還會產生過度的無助感。在心理上的表現(xiàn)主要是:

  知道這種恐懼和回避是過分的,不合理的,卻抑制不了自己的恐懼之情,進而出現(xiàn)生理上的不適應:

  明知他人在同樣情境不會感到危險或威脅,卻無助于減輕自己的焦慮:

  不斷設想進入恐怖性處境便能產生預期性焦慮,對不重要的事也經常憂心忡忡。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