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顯示,一些小學年齡段的兒童已經自殘,這促使人們呼吁盡早開始干預行動。
由墨爾本大學和默多克兒童研究所(MCRI)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評估了生活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1200多名兒童,他們的年齡段分為4波,從8-9歲(第1波)到11-12歲(第4波)。
數(shù)據(jù)來源于MCRI兒童到青少年過渡研究,這是一項縱向研究,廣泛關注兒童從童年過渡到青春期時的健康、教育和社會適應。
最近的研究發(fā)表在今天的《PLOS ONE》上,發(fā)現(xiàn)有3%的學生(28/1059)在6年級,即11歲和12歲時,報告自殘。在自殘者中,三分之二(64.3%)是女性,三分之一(35.7%)是男性。
心理健康、青春期和同伴關系與小學年齡兒童的自我傷害關系最為密切
在研究的前三波(3-5年級)中,6年級學生未來自我傷害的預測因素包括持續(xù)的抑郁或焦慮癥狀、欺凌和飲酒。
在最近的調查中(第4波),與自殘有關的因素有:朋友少,情緒控制差,反社會行為,青春期中后期。
在11-12歲的年齡段,那些報告沒有朋友的參與者,以及那些經歷過欺凌的人,自我傷害的可能性分別高出7倍和24倍。
在心理健康方面,自我傷害的參與者報告抑郁癥狀的可能性比沒有自我傷害的同齡人高出7倍多,報告焦慮的可能性高5倍多。
首席研究員羅漢·博施曼(Rohan Borschmann)博士說,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青春期和同伴關系與小學年齡兒童的自我傷害關系最為密切。
在小學引入早期干預策略的重要性
博施曼博士說:“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尋求心理健康問題治療的兒童身上,或者集中在青少年身上。”
“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評估普通社區(qū)小學學齡兒童自殘的普遍性的研究,它揭示了同伴關系(包括欺凌)、心理健康問題和青春期對兒童的影響。”
“從童年到青春期的過渡是孩子們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fā)展階段,富有挑戰(zhàn)性的經歷會對他們的自尊和友誼產生巨大影響。”
資深作者喬治·巴頓(George Patton)教授說,這項研究強調了在小學引入早期干預策略的重要性。
“如今,許多高中都參加了心理健康和恢復力項目,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預防策略需要更早。促進和培養(yǎng)與其他學生更好的關系也尤為重要。”——喬治·巴頓,墨爾本大學研究高級作者和教授
研究人員注意到,該樣本略微偏向于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任何人需要幫助或支持,您可以撥打13 11 14-Lif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