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溺愛成為危害孩子的最大殺手
現(xiàn)在絕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小的時候都有一段艱苦的經(jīng)歷,受到過這樣那樣的磨難,在當年那幼小的心靈上,都留下了身上深深的烙印。如今,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痛定思痛,失去的東西盡管在自己的身上已無法追回,但是總希望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補回來。所以,這類父母便以“寧肯自己千辛萬苦,也絕不能虧了孩子”為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在物質(zhì)方面的需求。吃的東西惟恐不精,在正常的食物之外,又是大量的營養(yǎng)品;穿的東西惟恐不暖,不要說受冷受凍,就是有點風吹日曬也舍不得;用的、玩的東西,惟恐不高級,只要見到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面前覺得自卑。至于孩子的思想品質(zhì)、智力開發(fā)等,他們則認為是學校的事,完全“拜托”學校去管了。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批評孩子時態(tài)度要誠懇
批評孩子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而不是要制服孩子或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是為了拿孩子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所以批評孩子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一定是要誠懇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關(guān)懷、愛護、誠心誠意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否則的話,如果家長總是擺出一副很嚴肅或陰沉的面孔,鄭重其事地用指責和強硬的口氣說話,這樣肯定會造成緊張的氣氛,長期如此,肯定會使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逆反心理。所以,對于父母來講,如果批評孩子,最好是和顏悅色而又誠摯懇切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才有利于達到心靈溝通、心理包容的目的。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父母批評孩子時切忌對其人身攻擊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就事論事是一個重要的技巧。這個技巧掌握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長與孩子的關(guān)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年齡小、閱歷少,難免會犯錯誤。在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就事論事地批評孩子,是什么問題就談什么問題,不要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切勿“借題發(fā)揮”、 “舉一反三”,節(jié)外生枝。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孩子頂嘴不是你大動肝火的理由
仿佛就在昨天,這個長得像天使般的嬰兒,還躺在嬰兒床里,用-雙無辜的眼睛盯著你,似乎在對你說“親愛的媽媽,我愛你”??墒且晦D(zhuǎn)眼,這個天使般的嬰兒長大了,會走路了,開始說話了,也學會頂嘴了: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父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
小孩在出生之后,會自然而然地對母親產(chǎn)生喜愛之情,而對父親產(chǎn)生尊敬之心。孩子經(jīng)常將父親看做是“敬”的對象,反過來,孩子會有想要被父親尊敬、重視的愿望。想要被其他人尊敬和重視,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沒有人會不希望如此吧?因為這是做人之道。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爸爸媽媽不要成為孩子的庇護傘
在這個獨生子女的年代,家長將應該分給幾個孩子的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再加上祖父母輩的關(guān)心和愛護,所以,現(xiàn)在許多孩子感受到的是疊加的愛。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怎樣取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與合作
以前教導孩子,是孩子聽從父母的話,服從父母的指示;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并沒有多大效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親子之間發(fā)展更親密的關(guān)系。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媽媽不能把自己的職責推給老師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地方,學習什么是親密的情感,什么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達;父母則示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須禁止的……正如《聯(lián)合國憲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應該有利于充分而和諧地發(fā)展孩子的個性,特別是在和平、尊嚴、寬容、自由、平等和團結(jié)的精神下,撫養(yǎng)他們,讓孩子在幸福、親愛、祥和的氣氛中成長。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如何讓孩子自己關(guān)上電腦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上網(wǎng)、玩電腦游戲成癮。如果家長能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詳細列明每次玩游戲的具體時間,包括玩游戲的日期和每次玩的時間長度。制度剛開始執(zhí)行時,如果孩子能按照要求來完成,您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表揚,鼓勵孩子繼續(xù)堅持下去,慢慢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
-
父母們要切記 不要太過無微不至
嬰兒時期,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父母要給他充分的愛護與照顧,令他感到安全,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信心去學習。父母讓孩子在依賴你的同時,還是可以給他學習獨立的訓練,例如孩子的手可以拿著奶瓶時,何妨讓他自己拿呢。
標簽:家庭教育方式,類別:父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