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感到羞恥。
在我的記憶中,爸爸是一位話不多但很慈祥的人。小時候,經常有很多遠親的孩子來我們家,因此我們家常常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吵鬧不已。有時連年紀小的我看了也認為應該指責的事,父親卻從來沒有一次生氣的去指責。
父親只有一次曾經很嚴厲的教訓了我的哥哥。當時我哥哥以腳踏車代步去上學,有一天不知有了什么餿主意,竟然把腳踏車藏到倉庫,并對我使了個眼色,要我什么話都別說,然后就跑進自己房里躲了起來。
雖然我的心臟砰砰砰地跳得厲害,可是我沒有勇氣去拒絕那個被稱為霸王的哥哥的話。
就這樣,哥哥兩天沒有上學。我雖然知道這件事,但我沒對任何人講。
俗話說,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有一次,父親在散步時很偶然地發(fā)現(xiàn)了倉庫里的腳踏車,也終于找到了躲在房里的哥哥。
父親雖然沒有打他,但是不知用了何種方法,只見哥哥不知所措、手忙腳亂地向父親乞求原諒,然后又匆忙地拿起書包朝著學校方向跑去。
過了幾十年之后,我向父親問起當時的情形,父親笑一笑后說:“其實你哥哥逃課也不是第一次了,因為他曾經被我捉到一次,所以讓我盯上了。”父親的意思是,第一次不小心可以原諒,但是他曾和哥哥約定,如果再犯同樣的錯,就要接受懲罰。因此往后幾天哥哥不但要負責情節(jié)廁所,同時也被禁止外出。
“可是,哥哥接受處罰的事我并不知道啊?”
“受處罰的人知道就可以了,何必讓家人都知道。光是受到處罰就已經讓他夠難過了,當一個人感到羞恥時,就無法真正地反省。”
讓孩子接受有原則的懲罰。
對一個還不懂對與錯,對事情的分辨力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在成長中犯錯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這個時候你若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而火速地懲罰或嚴厲地追究,孩子會感覺到羞恥,同事也會放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探索。
因此,告訴孩子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固然很重要,但在這過程中別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才是更為重要的。
提醒他的錯誤時,別讓他感到羞愧。這雖然是從父親那里學到的育兒智慧,但是一旦當了媽媽,要去實踐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找這樣的機會在孩子犯了錯沒有馬上當面指責他,還會變的沒有效果,因為事后的批評會變成了只不過是在重翻舊賬而已。
更大的問題是,身為媽媽的我要自我調整情緒并不容易。我從早忙到晚,回到家時已經精疲力竭,如果孩子再不聽話,我甚至會感到耐心瀕臨極限。
某個周末的晚上,我把孩子們叫了過來:“媽媽有件事要問你們。你們認為自己在平常的行為中,該受到懲罰的是哪些呢?”
孩子們有的說兄弟姐妹們之間的吵架,有的說幫忙做家務但沒有完成工作,有的說為了和朋友出去玩而沒有寫作業(yè)……
我把孩子們說的一一記了下來,并和孩子們一起做了一張若不遵守時就要付出代價的“懲罰原則表”。
“好,從現(xiàn)在開始,如果不遵守上面寫的,就會受到懲罰。媽媽不想用打的方法,你們也不喜歡挨打吧?所以,我們一起來定一個你們認為可以代替挨打的懲罰辦法吧!”
從此之后,我們家就以剝奪特權來替代對他們體罰的懲罰。例如可以和朋友玩的時間限制在三十分鐘,周末要一個人在家呆著等,都被列在懲罰條款里面。
沒想到的是,這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首先,這懲罰的原則是孩子們自己訂的,因此沒有不遵守的道理。就算真的不遵守而受到懲罰,因為所受到的懲罰是之前已經協(xié)議好的,所以孩子不能反駁。更重要的是,挨打后轉過身子就會忘記,還不如剝奪孩子平常愛惜又重視的特權,反而會使孩子有更深一層的反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