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育兒網?>? 新視野 > 名人育兒 > 古代名人

古代教育名人--荀況

本文Tag標簽:荀況??

   古代哲學家、教育家,世稱荀子。字卿,又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家世及早年經歷不詳。只知他曾幾次游學于齊國的稷下學宮,并三為祭酒(學宮領袖),在稷下先生中被稱為“最為老師”(最受尊重的老師)。后依楚國春申君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令,春申君死后被解職,遂不再從事政治活動,居于蘭陵,講學著書,終老其地。司馬遷說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其實他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師,又評判和綜合了道、法、墨、名等百家學說,形成表里內法、禮法結合的政治觀。其學生儒法分流,浮邱伯、大毛公、張蒼和韓非皆為其著名弟子。今傳《荀子》一書,凡20卷,32篇,多為其所著,僅《大略》一下6篇,為其弟子所論述。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與孟子看法相反,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是惡的,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否認了人的所謂先驗道德,強調通過后天的教育、環(huán)境,通過禮儀法治來改造和約束人性。因而強調教育“化性起偽”的重要作用。主張以培養(yǎng)士、君子、圣人為教育目的,“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以士為最低目標,以圣人為最高目標。主張用人應根據(jù)儒者的德才而任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無才不用。在教育內容上,重視讀經,認為儒家諸經各有不同特點,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亦各有不同作用,但重點應放在學《禮》上。他認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是學習的總綱。荀子隆禮,已有重法的一面,他說:“學也者,禮法也”,把禮與法結合。在教學上,認為求知過程包括聞、見、知、行四個環(huán)節(jié),特別強調知對行的依賴,強調學以致用,在教學原則和方法上,重視專一有恒、積漸除蔽,擇善而從,強調學思兼顧、參驗反省。尤其是強調教師的重要作用,提倡尊師,認為教師的作用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法制的存廢、人心的善惡好壞。把教師提高到與天、地、君、親并列的地位。荀子也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認為“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這四者就是:尊嚴而憚、(老日)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和知微而論,只有具備這四個條件,才可以為師。

    荀子在中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不過因為其哲學上的唯物論和性惡論多與后儒不合,故遭貶抑。然其思想影響,則有其積極意義。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