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認知與自信心的關系

本文Tag標簽:培養(yǎng)信心??

  認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chǎn)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當幼兒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時,往往會導致不自信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也會反過來影響幼兒對周圍的客觀世界的認識。

  認知和行為的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在不自信的幼兒身上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缺乏自信的幼兒當遇到特定的情境刺激時往往會有“我做不好”“我不行”“我不敢”等消極的想法。這種悲觀的想法由特定的刺激引發(fā)并可導致負向情緒反應,“將客觀現(xiàn)實向自我貶低的方向歪曲”。

  佳佳是個膽小、不自信的小女孩,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fā)言,下課也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東張西望。一次體育課上,老師組織跳繩跑接力賽,在跑的過程中佳佳的鞋掉了,結(jié)果她們組跑了倒數(shù)第一名。從那以后,只要幼兒園組織游戲競賽,佳佳就借故不參加,在沒有其他小朋友在的時候,老師問她為什么不參加游戲競賽,她低著頭,想了很久才說:“老師,我不會,這些游戲我都不會,參加了還會是最后一名,小朋友都笑話我。”

  每一個幼兒都具有一定的潛能甚至才能,只不過有些幼兒缺乏自信,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總是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長期在這種消極暗示的影響下,幼兒可能會因此而整天悶悶不樂、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逐漸發(fā)展到興趣越來越狹隘,與同伴交往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孤僻、自閉、沮喪、失望甚至絕望的地步。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