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退燒誤區(qū)你犯過嗎?別因家長的大意耽誤了孩子!

  感冒、發(fā)燒、拉肚子……這些看似平常的小病,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足以讓媽媽們膽戰(zhàn)心驚,后怕不已。畢竟寶寶的身體素質不如成年人,即便是小病小災,一旦治療不及時或護理出了差錯,也有可能釀成大錯。比如,古往今來的育兒大難題--發(fā)燒,讓多少媽媽傷透了腦筋,用錯了方法,踩進了偽科學的大坑。下面這些常見的退燒誤區(qū),你也犯過嗎?

  物理退燒?風險大

  大部分媽媽都持著這樣的觀點:是藥三分毒,物理退燒最靠譜,既管用又沒有副作用。于是,敷冰袋、退燒貼、擦酒精、冷水浴等各種物理退燒法輪番上陣,這雖然能暫時降溫,但也會令孩子更難受甚至加重病情,《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的急性發(fā)熱診斷處理指南》也不再推薦使用物理降溫。事實上,小兒由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健全,較小的刺激也會引起高熱,但并不代表病情嚴重。還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一定范圍內的發(fā)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應,強行降溫反而可能對病情恢復不利。所以面對寶寶發(fā)燒,當務之急是讓孩子舒服一點,比如補充足夠的水分、脫掉過多的衣物、適當的溫水擦浴。當兒童發(fā)熱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發(fā)熱出現了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就可以應用退熱劑(栓劑、滴劑或混懸劑),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多國指南及WHO推薦用于兒童退熱治療的解熱鎮(zhèn)痛藥。

  捏痧退燒?求放過

  “捏痧”是中醫(yī)的一種治療方法,可以說備受老一輩推崇,相信不少家長也親身實踐過。其治療效果姑且不論,但這種“退燒偏方”顯然不適合孩子。寶寶皮膚嬌嫩,用這種方法很容易造成軟組織挫傷。對于沒有掌握足夠醫(yī)學常識的家長來說,貿然進行所謂的“捏痧”,只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留下心理陰影,實在是得不償失。

  灌腸退燒?要不得

  灌腸退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大量低溫的液體為高熱患者進行物理降溫的處理,這個處理并不比其他物理降溫有效,而且會給孩子帶來極度的不適感;第二種則是用直腸液用保留灌腸的方法直腸給藥,這可能引起不可預期的吸收延遲。總而言之,不建議使用以上兩種方式給孩子退熱。退熱栓在兒童退燒中是值得推薦的,當寶寶無法進行口服給藥時(如嘔吐、拒服、睡眠狀態(tài)),選擇符合兒童年齡或特點的栓劑(如小兒布洛芬栓)進行直腸給藥是更為安全有效的方式。

  旁門左道不可取,相信科學是正道

  要警惕--吃藥不必死守38.5℃

  寶寶該不該吃退燒藥,什么時候吃,也是頗讓媽媽頭疼的問題。首先,對于小于三個月的嬰兒,一旦體溫超過38℃,務必及時就醫(yī);其次,大于三個月的寶寶出現發(fā)熱狀況時,吃藥也不必死守38.5℃,因為這不是絕對的。如果孩子體溫達到了38.5℃,但精神狀態(tài)尚佳,能吃能玩,可以不急著吃退燒藥,但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體溫,及時補水;如果此時孩子精神狀態(tài)不佳,出現持續(xù)的煩躁、哭鬧,應立即給孩子服藥,持續(xù)性高燒不退更要及時送醫(yī),以免延誤治療。

  劃重點--提高免疫力是上上策

  雖然發(fā)熱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但究其根本,是疾病在孩子身上的外在表現。如今正值寒冬,寶寶身體各項機能還未發(fā)育完全,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氣溫環(huán)境變化,再加上流感和各種感染性疾病肆虐,很容易被疾病打倒,反復出現高燒不退的情形。因此,如何提高孩子免疫力便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除了及時接種疫苗,堅持戶外運動和規(guī)律作息,最重要的營養(yǎng)補充環(huán)節(jié)也不能忽視,尤其是與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息息相關寶寶又極易缺乏的維生素AD。

  醫(yī)學研究早已證實了維生素A對維持呼吸道、消化道等上皮細胞的完整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提高皮膚和粘膜的防御能力,降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風險。同時,維生素A還有助于提高免疫細胞活性,促進抗體生成,幫助寶寶建立、完善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維生素D對人體免疫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作用,它能有效激發(fā)免疫細胞對“入侵”細菌或病毒發(fā)動攻擊,從而增強寶寶的免疫力。此外,維生素AD在促進骨骼發(fā)育,維護視覺發(fā)育,以及預防貧血等方面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于0-3歲的寶寶來說,維生素AD是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素,媽媽應該聽從醫(yī)生的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堅持每日補充維生素AD(伊可新)至3歲,為其身體健康和生長發(fā)育保駕護航。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