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逛街的時候大人從自己的高度上能看到很多東西,而孩子呢,卻只能看到人們的腿。父母也應(yīng)該從自我中心性、自以為是的教育觀念中擺脫出來,以孩子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被理解。
 
  我的大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們坐在一起吃飯,忽然她說我拿勺子的手不對。我說:“怎么不對啊?”孩子指著自己拿勺子的右手說:“應(yīng)該是這只手。”我問她:“你覺得媽媽拿錯了嗎?那我們倆拿著勺子換座位看一看怎么樣?”可是座位換過來了,孩子還是不明白,說:“哎呀,真奇怪呀,媽媽怎么又拿錯了呢?”“那我們再換回來吧。”這次孩子沒動,是我舉著勺子來到她背后。“怎么樣,這回對了吧?你和媽媽面對面坐著,看起來好像是媽媽拿勺子的手不對,可事實上,我們倆都是右手拿勺。”孩子還是覺得奇怪,歪著腦袋想了半天。

  有一次我訪問一個幼兒園。當(dāng)時十來個三四歲的孩子圍坐在一張飯桌旁。飯桌上放著一個大大的不銹鋼水壺,老師也跟孩子坐在一起。有一個緊挨著老師坐的孩子忽然指著水壺說:“這里能看見老師。”對面的孩子邊說他們也想看,邊把水壺轉(zhuǎn)了過去,但是在水壺上沒看到老師,于是很失望地說:“怎么看不到啊。”坐在老師旁邊的孩子還是指著水壺說:“怎么會沒有呢,這兒!”對面的孩子又把水壺轉(zhuǎn)過來,但還是看不到老師。那些坐在老師另一邊的孩子全都走到老師旁邊,直到看見水壺上映著老師的模樣才開心地用餐。

  著名的心理學(xué)家皮亞杰認(rèn)為這種特征就是“自我中心性”。美國、日本、法國、瑞士、中國等國家也有類似的說法,也就是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顯現(xiàn)出這種自我中心性。這是因為孩子缺少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和客觀地解釋問題的能力。

  無論大人怎么解釋,自我中心性強的孩子還是無法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如果這時候幼兒園老師說:“連這個也不知道,這是因為你坐在對面。”那么孩子不但理解不了問題的所在,還會憑空增加了不自信、自卑感以及對老師的厭惡感。在前面所舉得例子中,孩子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地看水壺,雖然不知道什么原因,但總算是明白過來如果在老師這邊看的話,就可以看見老師的影像。有了這種經(jīng)驗,以后孩子不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也能知道在那邊能看見老師的影子。

  有時父母會因為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性而感到為難。大人常常對孩子在睡夢中忽然起來要東西而感到無法理解。“我的香蕉呢?誰吃了我的香蕉?”如果對這樣的孩子說:“那是你做的夢,根本就沒有香蕉。”那么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但不會接受媽媽的解釋,他們還會哭著鬧著非要香蕉不可。

  但是只要了解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性,也就比較好應(yīng)付了。比如,媽媽可以說:“是嘛,那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看看有沒有香蕉。”當(dāng)認(rèn)真找了一陣子后媽媽再問孩子:“你想一想,哪里有香蕉?反正媽媽沒有吃。”這樣孩子可能會要求說“明天給我買吧”,那這件事就結(jié)束了。

  在我大女兒五歲、二女兒三歲左右時,有一次家里就剩了一點牛奶,可是大女兒要喝牛奶,我往杯子里倒了三分之二左右,跟著姐姐來的二女兒也想喝牛奶,如果把剩下的牛奶倒進(jìn)和大女兒一樣的杯子里肯定會顯得很少,我只好找了個細(xì)細(xì)的紅酒杯,把剩下的牛奶倒給了二女兒。大女兒是因為只看到牛奶在杯子里的高度,理所當(dāng)然地認(rèn)為自己的比妹妹少,后來看到自己的牛奶倒進(jìn)細(xì)杯子里還有剩余,便以為自己的牛奶跟妹妹一樣多了而高興。她是用自我中心性和一葉中心性(用一個標(biāo)準(zhǔn)判斷多個問題)來判斷的。

  父母不要為此責(zé)罵孩子,最好能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矛盾。試想一下,逛街的時候大人從自己的高度上能看到很多東西,而孩子呢,卻只能看到人們的腿。父母也應(yīng)該從自我中心性、自以為是的教育觀念中擺脫出來,以孩子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被理解。

育兒網(wǎng)廣播

《母嬰世界》雜志介紹

《母嬰世界》專為0-3歲寶寶而定制的早教家庭讀本,將致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具專業(yè)權(quán)威性的嬰幼兒時尚雜志。2009年11月全新改版,資訊更豐富、版面更新穎、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每期除了深入一個主題作全方位探討外,主推欄目還包括“寶貝計劃”、“寶寶食譜”、“孕產(chǎn)課堂”、“媽咪支招”、“大齡媽媽小小兒”、“美麗媽咪”、“多元智能”、“親子美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