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dǎo)、半強迫的要孩子跟別人打招呼。比較不怕生的孩子,還順著大人,靦腆的問聲好。個性較為內(nèi)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后縮,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zé)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么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我們都曾經(jīng)是小孩,現(xiàn)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大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幼兒)應(yīng)該承受呢?為什么我們會在眾目睽睽下毫不猶疑的責(zé)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guān)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qū)里,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dǎo),孩子就是要教!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漠視了,所以現(xiàn)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里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因為連他們心愛的親人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shù)落他。
是的,在眾人面前數(shù)落孩子,教孩子,責(zé)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人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biāo)簽(沒禮貌、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的達(dá)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biāo)也愈來愈近。但是,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yǎng),會有什么問題呢?
一、語言的暴力
以羞辱為手段所遇見的第一個例子,是語言的暴力。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rèn)為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yǎng)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使用“你沒有禮貌、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等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dá)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yán)。傷害孩子的尊嚴(yán),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yīng)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yán),所帶來的長遠(yuǎn)影響是他們?nèi)蘸笠膊粫曀说南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回,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
小小孩對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xiàn)象。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后,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jì)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和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用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連結(jié)和依附,并從那個依附里發(fā)展安全感。而在幼兒階段養(yǎng)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xué)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lǐng)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dān)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yīng),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zé)備他。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rèn)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
三、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里,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內(nèi)心緊密相連。同理,當(dāng)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rèn)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chǎn)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
從尊重中學(xué)會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xué)會主動和人打招呼?
最重要的關(guān)鍵,仍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范和引導(dǎo)。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里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里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后,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你的布娃娃好可愛。”王阿姨又?jǐn)鄶嗬m(xù)續(xù)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后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再見。”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
在這個例子里,我們能看到王阿姨的尊重: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guān)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響應(yīng),耐心等待孩子的響應(yīng)。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rèn)識,親身示范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導(dǎo)她如何做;最后詢問孩子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