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其中除了膽以外,都是水谷出入、轉(zhuǎn)輸,受清泌濁的臟器。它們的功能是“瀉而不藏”,與五臟對應配合。五臟屬陰、在里,六腑屬陽、在表,兩者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膽附于肝的下方,古人稱為“中清之府”,其中藏有清凈的膽汁,分泌出來,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它與肝臟相配臺,互為表里。肝主謀虛,膽主決斷,這是屬于精神活動的范圍,我們平常習用的“膽識過人”、“膽小如鼠”、“膽大妄為”等詞匯,都與膽氣壯實與否有關(guān)。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就是容納和消化飲食物。它與脾相配合,合稱“倉廩之官”,就象容納糧食的倉庫,供應著機體的營養(yǎng)需要。所以又把脾胃合稱為“后天之本”,把胃單獨稱為“水谷之海”。
小腸承受、消化食物,把腐熟的水谷分清別濁。即把屬清凈的精華部分(營養(yǎng)物質(zhì))歸于五臟貯藏,把屬濁重的糟粕部分(食物殘滓或含廢物的水液)歸于六腑(主要是大腸和膀胱)排泄,因此古人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它與心有互相配合的表里關(guān)系。
大腸被稱為“傳導之官”。“傳導”就是輸送的意思,其主要功能是把小腸分別清濁以后的渣滓、廢物,輸送排出體外。它與肺互相配合而為表里關(guān)系。因為肺藏魄,所以,古人把大腸末端的肛門又稱為“魄門”。
膀胱位于少腹,古人稱它為“州都之官”。所謂“州都”,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意指膀胱是儲蓄小便的處所。它的主要功能是貯藏津液,排泄小便。它與腎互相配合而成為表里關(guān)系。
在六腑中,上面所講的五腑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但三焦就不常為人所知了。確實,要想指出它的具體位置和形態(tài)是比較困難的,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臟器,古人曾作過不少討論,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姑且把它看作是個功能單位。而就《內(nèi)經(jīng)》的闡述來看,三焦的范圍,包括著所有五臟六腑的部位,它的功用,也關(guān)系著整個臟腑的功能。它有上、中、下三焦的區(qū)分,分別概括胸、胃脘、少腹三部內(nèi)臟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詳細地說即“上焦如霧”,代表心肺宣布氣血的功能;“中焦如漚”,代表脾胃消化熟腐飲食的功能;“下焦如瀆”,代表膀胱及大腸排泄廢物殘渣的功能。